昨晚偶看电视剧《铁犁花》,那幕情节大致如此。身任团长的儿子牛旦,率着解放大军包围了作为少将的父亲赵元庚。儿子豪气冲天,志在必得。父亲困守孤城,却不轻言失败。一对骁勇刚烈个性鲜明的父子,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。至此,这集剧情结束,留下一个悬念,吸引着人等待下集的分解。
大多数人,不禁会揣测下集的炮火沙场,剧情如何开展,是否骨肉相残,究竟谁胜谁负。而我却是有着这样的想法。父子相斗,终究还是父亲得胜。试想,如果父亲守城得胜,儿子攻城未克率军撤离,那么是父胜;假使儿子浴血奋战,夺得城池,那么青出于蓝胜于蓝。按理当属子胜。然子承于父,根植于父,再传大的儿子,离不开平凡的父亲,归根结底,仍是父胜。
待人接物时,夸奖其子胜于其父,父亲纵使有经天伟业之才,仍不免开怀大笑,欣喜异常;倘若父亲平庸碌碌无为,其子偶获褒奖,其父自然仍是欢喜不已,心下暗自宽慰。站在这样一个角度,无论其子如何,总是父亲占尽先机。胜,父胜;败,父胜。反之,子不及父,子无能。往往忽视了为父之责。于是所有的成败荣辱,是子之事,于父,则无干系,相对坦然。
成事者,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父子之事,终因父先出而占尽先机。诚然,起起落落的大事大非面前,某些积端状态下,子若作恶多端,“养不教,父之过”,众人眼明者,常常声讨父亲之责任。然而,时常,在平淡的生活中,这种缘于失教的小事,却不太被人发现,随着时光流逝,蚕食着其子的各各之才,而或父已年迈,人们总是看到现状其子之无为,记忆模糊而淡忘往昔,忽视或因伦理纲常之悯,抛却对父责的认同,或曰“竖子,不可教也!”究其原因在于“父先子后”。
想起一句老话,“先入为主”。一群陌生人相聚,往往先到之人会自发担负起主人的角色,让座,看茶,主动寒喧。如果气氛热烈,后来者往往由衷感叹,聚会之欢畅;而先到之人,倘若冰冷以对,则众人心灰意冷,寡然索味,即使面表强颜欢笑,而心早已远离。
曲囱去薪无人问 焦头烂额为上宾,大抵说的也是这个理。思忖良久,对事情处理,往往如是。一个项目从策划,至实施,到结束。成败往往都是如此。成者,策划胜;败者,落实之误。较少有人反思追问前者策划之缜密、之客观。盖因“父先子后”。
又说,既为先者,事已往,究其徒然无益。而现状之迫在眉睫,不可不从。然而,人之一世,事事环环相扣。父虽迈,终仍面事,不借前车之师,仍不免后辙重蹈。子欲改,终须同改,方能同进。而单追子之责,不免就虚而不实。
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不鉴之,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。”